
大甲媽祖


左邊是鎮瀾宮的外觀 右邊是大甲媽祖的神像
媽祖廟起源
相傳清雍正8年(西元1730年),自中國大陸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全家移民來台,途經大安港至大甲堡定居謀生,並向湄洲媽祖祖廟恭請一尊天上聖母神像自家裡奉祀,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神像,紛紛前來膜拜。
清雍正10年(西元1732年),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,事後經林永興先生本人同意後,興建小祠。
清乾隆35年(西元1770年),小祠改建,小廟曰「天后宮」。
清乾隆52年(西元1787年),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,由大甲分司宗覲庭、進士陳峰毫、士紳連崑山、平埔族原住民頭目巧化龍等著名檀越發起獻地重建,將天后宮擴建,改稱現今「鎮瀾宮」。
日昭和11年(西元1936年)10月16日,鎮瀾宮重修落成,並舉行「鎮瀾宮首次祈安清醮大典」。